导读
·AI导读带你速览精华
春山月色美得让人忘归,捧起泉水便捧住了月光,拨弄花枝又染得满衣芬芳。中唐诗人于良史用七行诗定格了这场与山水的心灵对话——当钟声从翠微深处传来,连楼台都成了挽留游人的借口。
内容由AI智能生成
有用
春山多胜事,赏玩夜忘归。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。
兴来无远近,欲去惜芳菲。南望鸣钟处,楼台深翠微。
诗是一幅画,画是一首诗。明代浙派画家创作过一幅《春游晚归》,描绘了隐逸文人贪恋春山美景忘记了归家时间。唐代诗人于良史写过一首《春山夜月》,和这幅画的主题相近。诗中描写的故事更加极致。既然春色宜人,那就在山中欣赏月夜美景吧。一首唐代的诗和一幅明代的画有了联动,这就是艺术家之间的头脑风暴吧。抛开画作不谈,还是赶紧读读这首《春山晚归》吧。
很多人估计都没听说过这位叫于良史的诗人,有必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。他生活在中唐时期,曾经担任过徐州节度使的从事。他的传世作品不多存诗七首,以《春山晚归》知名度最高。他很擅长写景,构思绝妙,形容恰当,既有画面感也能体现诗人的审美情趣。
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已经无法靠近了,诗中提到了“翠微”未必就是翠微山。幸好他只是描写月夜山水景色,没有寄托什么隐晦心思,也不用考证这些细枝末节了。春天的山水景色美不胜收,大家游兴很浓纷纷结伴出行。一不留神就忘记了回家的时间,干脆夜宿在山中吧。古人游山玩水的装备比较简单,夜宿山中不仅危险而且乏味。于良史作为诗人,他在平常景色中发现了美。
泉水清凉,手中捧上清澈泉水,让月影投射其中。这样一来,手中捧着的不再是泉水而变成了月光。“掬水月在手”,多美的意境啊。在古诗中月亮、月光有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。结合诗意来看,于良史用月光代指美好的事物。他和山水亲密交流,寻到了山中瑰宝。月光能够捧在手里,让他们一行人等立刻有了亲近山水的热情。
当你觉得和山水融为一体的时候,就会闻到山中特有的草木花香。拨弄树枝,让月光在手中闪烁,这个过程中身上也沾上了香气。夜色正浓,大家游兴更浓。游兴大发的时候,不会在乎走到何处。离家远近这件事已经被抛在脑后,只想着时间停留在这一时刻。
时光流转,天色将明。于良史等人该回家了。他们已经爱上了山中景色,与花草树木有了感情。南边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,他们向南望去。有楼台掩藏在密林之中,要不然先别回家,再去寻访那座山中古寺。
诗写完了,于良史游山玩水的故事还没有结束,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啊!于良史夜游山水也是这种感觉,假如他们准备好夜游的装备,估计就要住在山中了。诗人忘归,实际上就是忘机。享受淡泊生活,忘记世俗烦恼,与世无争的生活让人向往。美中不足,似乎缺少了美酒。于良史如果有美酒在手,估计他还能再写几首诗,纪念这次有意义的夜游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10倍杠杆合法吗,全胜达配资,文商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